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简介 |
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是2024年12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设洛阳中心和上海、武汉两个基地。 实验室以高温过程工业为背景,围绕重要基础原材料、战略新兴、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对关键耐火材料的需求,先后承担“六五”以来70%以上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主导制定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和标准,构建我国耐火材料理论和技术体系,形成耐火材料精准设计与多目标协同提升基础、耐火材料绿色低碳高效制备基础、耐火材料多场耦合服役评价和表征及标准、先进耐火材料创制及应用技术四个研究方向,服务国家“双碳”、能源保障、国防安全等重大战略。 实验室秉承“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聚焦世界耐火材料学科前沿,打造国际耐火材料高端人才汇聚和培养高地,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构建耐火材料领域创新体系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12月由科技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托武汉科技大学建设。实验室聚焦世界耐火材料与冶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及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研制高温工业关键耐火材料与高性能钢铁材料,为湖北省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支撑,形成了耐火材料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耐火材料高温服役行为及功能化、冶金过程理论与高性能钢铁材料和特色冶金资源高效利用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总数86人,其中研究人员79人。实验室现有国家级人才13人,省级创新群体/团队8个,省部级人才41人。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4223台套,总价值约1.47亿元。 自建设以来,实验室承担国家 “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纵向项目440项,与宝武等企业签订横向合作项目844项,到账经费3.3亿元。先后斩获科技奖励6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2087篇,出版专著教材30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2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牵头发布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9项。在耐火材料领域论文和专利量分居世界、国内第一。 实验室开展耐火材料轻量化、低碳化、功能化和资源化研究,开拓短流程低成本汽车板钢制造技术,与武钢合作研究桥索钢、重轨钢,研发成果已在沪苏通大桥、极地破冰船、三峡工程上得到使用。近年来实验室研发的Micro-TEC芯片和硅碳负极材料成功在湖北省转化落地,转化金额近2亿元。 实验室将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坚持开展耐火材料与冶金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崇实去浮,不断创新,努力将实验室进一步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中心与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冶金工业结构转型、技术升级和湖北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